警惕易誤診的“隱形殺手”——胸椎管狹窄
中年患者田女士曾是一位默默忍受腰痛的“隱忍者”。三年前,她開始出現間斷性腰痛,勞累時加重,休息后可緩解,對生活工作影響不大。然而,三個月前,病情急轉直下:左下肢突然出現明顯的無力、麻木感,行走不足百米就必須停下休息,夜間更因下肢難以忍受的酸脹麻痛而無法安睡。
田女士輾轉多家醫(yī)院,按常見的“腰椎間盤突出”進行保守治療,效果卻微乎其微。帶著困擾,她來到灤州市人民醫(yī)院脊柱及骨病科尋求進一步診治。經過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評估,結果令人意外——導致她嚴重癥狀的“元兇”并非腰椎間盤突出,而是由“黃韌帶骨化”引起的重度胸椎管狹窄!胸椎管內的脊髓因空間嚴重受限而受壓,引發(fā)了腰痛及下肢的神經功能障礙。
面對這一診斷,唐山市名醫(yī)、脊柱及骨病科主任醫(yī)師張景瑜帶領脊柱團隊進行了周密的術前規(guī)劃和準備。手術中,團隊發(fā)現患者胸椎黃韌帶明顯增厚、骨化,同時椎板也增厚骨化,并與硬脊膜緊密粘連,手術難度極大。張景瑜團隊憑借精湛技術,仿佛在“鎖孔”里拆“炸彈”,應用“薄化漂浮”法進行椎管減壓,小心翼翼地解除脊髓壓迫。
“薄化漂浮”法就是針對危險性太大、難以分離或切除的骨組織,將其用磨鉆磨薄,使其薄如“蛋殼”后,斷其根部使其漂浮,達到對神經的減壓目的??梢哉f是“于毫厘中求精準,在極限中求突破”。因其精準度極高,危險性極大,被稱為“脊柱手術的珠峰”。
術后恢復令人欣喜。術后第5天,佩戴腰圍的田女士已能獨立行走。她興奮地感嘆:“腿上像卸掉了沉重的沙袋,輕松多了!腳趾頭也能清楚地感覺到地板的溫度了!”下肢的無力、麻木和夜間痛麻癥狀顯著緩解,重新找回了行走的自由和安穩(wěn)的睡眠。
科普小知識:
腰痛腿麻 ≠ 一定是腰椎間盤突出!
易混淆的“兄弟病”:
腰痛伴隨腿麻無力,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典型癥狀,但也極易與胸椎管狹窄癥混淆。兩者癥狀相似,都可能導致下肢感覺異常、無力、行走困難(間歇性跛行)。
誤診關鍵點:
【位置差異】腰椎問題影響的是從腰椎發(fā)出的神經根(坐骨神經等),疼痛麻木通常沿特定神經根分布(如大腿后側、小腿外側/后側至足部)。而胸椎管狹窄壓迫的是脊髓本身,癥狀范圍往往更廣泛(如雙側下肢麻木無力、束帶感、大小便功能異常風險更高),且定位可能不如腰椎神經根受壓那么清晰。
【癥狀特點】胸椎管狹窄引起的下肢癥狀,有時在腹部用力(如咳嗽、打噴嚏)時可能加重,這與腰椎問題有所不同。
【檢查重點】明確診斷的關鍵在于全面的體格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(特別是胸椎MRI或CT)。僅檢查腰椎而忽略胸椎,是導致胸椎管狹窄被漏診或誤診為腰椎病的主要原因。
灤州市人民醫(yī)院脊柱及骨病科提醒您,如果您的家人和朋友出現腰痛伴下肢麻木無力、行走困難等癥狀,請立即到正規(guī)醫(yī)院就診。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,務必提醒醫(yī)生進行全面的脊柱檢查(包括胸椎),避免因誤診而延誤胸椎管狹窄等疾病的治療時機。
編輯:外聯部 侍海云